除了难民所里的难童,还有许多失去家人和父母、举目无亲、流浪街头的流浪儿需要关注。陈鹤琴又集合社会热心人士创办了上海儿童保育院,专门收容流浪儿童,予以抚养教育。他还发起组织了“儿童保育会”,被推为理事长,和其他理事一起为流难儿童筹募经费,指导制订保育计划。陈鹤琴通过“儿童保育会”创办10所报童学校和2个报贩成人班。在陈鹤琴的直接指导下,报童学校确实办得很有特色。
在组织领导难民难童教育的过程中,陈鹤琴接触到大量的成人和儿童文盲,并由此联想到整个国家普遍存在的文盲问题。他认为只有先使这些文盲认识了文字,让他们能看报读书,才能让他们掌握科学常识、了解世界大事,增强民族意识、国家观念,进而唤起抗日救亡的觉悟。鉴于汉字本身“既难读,又复难写,自然也就难于记忆了”①,终日为生活奔忙的中国老百姓又没有那么多时间用于学习的实际情况,陈鹤琴就在上海难民收容所中积极进行用拉丁化新文字扫除文盲的试验。拉丁化新文字方案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留苏的中国共产党人吴玉章等人改进制定的,后引进国内形成了一个文字改革运动,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1938年后,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决定争取得到租界内知名人士,当时负责难民教育的陈鹤琴的支持,使该研究会作为社会教育团体不被租界当局取缔,使拉丁化新文字在普及难民教育中继续发挥应有作用。陈鹤琴非但毫无顾忌地答应下来,而且对在难民中进行新文字教育试验表现出极大兴趣。他不但为该会争取到合法团体的身份,而且还亲自抓这件事,专门划出十个难民收容所作为试验点,在难民中大规模地开展新文字教学试验。为了使新文字教学试验得到更好的效果,陈鹤琴自己动手编写新文字教材和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