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说过,站着的农夫要比跪着的绅士高得多。三牛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是一对站着的形象高大的农夫。
另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是在家庭和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三牛生活在黄河边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种地的父母不可能给予他更多的物质所求,甚至连起名字时都那么简单和“节省”。大儿子自然叫“大牛”,二儿子跟着叫“二牛”,小儿子顺延下来就叫了“三牛”。
一个人的名字通常是父母和长辈起的,它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初印迹。长大后,有人觉得自己的名字“太俗”、“太没文化”而改了。三牛在考进清华之前并没有感到自己的名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但到了北京,进了清华,同学们第一次听到身边有人叫“三牛”时,竟然哄堂大笑,所有的目光——有好奇的、有嘲笑的、有鄙视的,弄得三牛蓦然感到自己的身上不知出了什么毛病。最后他的结论是:我太穷,我太土!
“那一阵,三牛并不是没有想法,甚至有些苦恼和自卑。因为进清华后,我们先要进行军训,当操场上教官点名叫‘焦三牛’时,几乎所有的女生都在笑,有人甚至笑得直不起腰,男生们也有一半人在笑。时间长了,又跟三牛在一个宿舍住,我们就问三牛:你为什么不改一下自己的名字?三牛红着脸说:我还有一个名字叫‘伟业’,但没正式用过……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又问三牛为什么不改名字时,三牛很坚定地回答:我的名字是父母给的,干吗要改?我自己不觉得‘三牛’难听,而且它能一直提醒我,自己是农民的孩子,我不能因为上了清华就忘了自己是谁。将来参加工作后的路更长,更不能忘本。”这是三牛在清华大学的同宿舍同学王子寅对我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