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存在着某种与证明相似的东西,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在现在的方法论研究中对它加以考虑,否则这种研究就可能会受到严重的误解。它会使人猜想:缺乏严格意义的证明方式会使伦理学丧失“理性基础”或道德绝对必需的“公认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事实上,所需要的这一切都可以由上述的类似证明来提供。
为了具体说明这一点,我们要回到祈使句问题上去,因为祈使句提出了一个方法论上的困惑问题。祈使句尽管无法被“证明”,但是否存在某种至少可以“支持”它们的理由或论据呢?
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因为对于任何祈使句,我们都可以问道:“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就是在要求一个理由。例如:如果我们要求某人把门关上,他问道:“为什么?”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回答:“因为风太大”或者“嘈杂声音使人心烦意乱”,等等。又例如,如果某人被告知要努力工作,也许他会问道“为什么?”别人就会这样回答他:“你如果不努力工作,就会成为一个不幸的外行。”如果我们不是把“证明”的含义作无原则的扩展,就不能将这些理由称为“证明”。而且它们与祈使句也没有任何论证性或归纳性的联系。但显然,它们确实在支持着祈使句,它们“支持”或“确定”祈使句,“把祈使句建立在与事实具体联系的基础上”。由于它们仍能够消除阻碍人们接受该祈使句的怀疑和犹豫,所以是类似于证明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