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与童趣在儿童散文中的体现,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作者有意识地从儿童的视角来写,作品表现的是儿童独有的心理、情绪、思维方式和情感指向。如丰子恺的《华瞻的日记》等。另一种情形是成人作者对儿童生活(或童年生活)作了客观的描写,将儿童所固有的童心与童趣表现出来,反映了儿童的好奇与思考、情感与追求。如冰心《寄小读者》中的一些散文以及任大霖的童年散文《童年时代的朋友》。
§§四、重要的名词解释和需补充的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儿童散文——指专为儿童所创作,或虽不专为儿童所创作但能为儿童阅读欣赏的散文。
童心——儿童的心灵,即人生在儿童期的纯真善感、自然直率的心灵状态。
(二)需补充的知识点
儿童本位论
教材在例举刘半农的儿童散文《雨》时,将其作为“儿童本体”类散文的代表性作品,并指出这类散文“在我国五四时期颇为流行,这是与当时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倡导‘儿童本位论’分不开的”。这里所说的“儿童本位论”是怎么一回事呢?
儿童本位论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儿童教育主张,他在五四前夕来到中国讲学时,极力宣传这一主张。其核心内容是“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教育者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为中心,而且是目的”。这种理论直接影响了五四时期的中国儿童文学界,形成了本世纪初期一种具有反封建意义的新的儿童观。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把“幼者本位”作为一个口号正式提出;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提出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郑振铎在《儿童文学的教学法》中宣布“儿童文学是儿童的——便是以儿童为本位,儿童所喜看所能看的文学”;周作人也在《儿童的书》等文论中论及“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儿童文学应当“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这些观点的综合,就是“儿童本位论”。即: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本位,适应儿童心理,服务于儿童。也就是说,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精神需求为准绳,使之成为儿童所喜爱、所接受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