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目前计划兄弟部队及我野战军主力均宜在岷江以东,对于即将到来的敌人新的大举进攻给以坚决的打击,向着岷、嘉两江之间发展。至发展受限制时,则以陕、甘各一部为战略机动地区。因此,坚决的巩固茂县、北川、威州在我手中,并击破胡宗南之南进,是这一计划的枢纽。
(丙)以懋功为中心之地区纵横千余里,均深山穷谷,人口稀少,给养困难。大渡河两岸直至峨眉山附近情形略同。至于西康情形更差。敌如封锁岷江上游,则北出机动极感困难。因此,邛崃山脉区域只能使用小部队活动,主力出此似非上策。
(丁)我野战军十二号已全部通过天全、芦山之线,十八号主力及中央机关可集中懋功,因粮食极少,不能休息,约月底全军可集中理番地区,并准备渡岷江。
电文所示:“赤化以四川为中心的川陕甘三省广大地区,是此后野战军与四方面军的共同行动的基本任务。”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此时的意见就是如此。
但是,张国焘却反对这一北上方针。其原因如徐向前所指:“作为第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的张国焘,站在右倾机会主义的立场,故意夸大向东向北发展的困难,反对中央的北上方针。他看不到民族革命运动的高涨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对当时的形势做出极端悲观的估计,认为革命处于‘总退却'阶段。因此,他主张‘卷起苏维埃旗帜',向我国荒僻的西部地区青海、新疆或川康等地实行无限制的退却,苟安一隅,逃避斗争。”因此,6月17日,张国焘复电党中央,反对向东、向北发展的方针,认为川北地区地形、给养条件不利,红军没有粮食吃,敌已有准备,不宜过岷江东打。提出应向川西北,经阿坝集中主力向青海、新疆打。如有困难,暂时向南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