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嘉庆年间以后的地方戏剧
从嘉庆时期到清末,清代的戏剧,从宫廷到民间都不曾再有乾隆时期的盛况。此时,昆曲开始走下坡路,由于统治者的喜好和扶持,皮黄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虽然戏剧作品、剧作家数量仍不少,但在作品质量、作家成就上均已不能与乾隆以前相媲美了。较为著称的戏剧作家有瞿颉、李斗等三十余人。
二、剧种与风格
清前期,在戏剧剧坛上,作为地方戏剧剧种之一的昆曲的霸主地位是从乾隆时期开始发生动摇和变化的。在此之前,由于清廷对“雅部”(昆曲)采取扶持的态度,对“花部”(其他地方戏剧)则多次明令禁演;所以昆曲俨然是戏剧剧坛上“一统天下”的当然盟主,影响及于全国各地,至于其他剧种则居于附庸地位,这些地方戏剧大多只盛行在各个地方。北方的京师虽也有一些“花部”班子演出,但其声势远不及昆曲,且主要在民间演出,宫廷和官僚士绅府第所演出大部分却是昆曲。迄至乾隆年间,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一些地方戏剧中,艺术造诣较高、较精深的剧种,相继来京演出,夺走了昆曲的部分观众和演出场所。其中,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弋阳腔首先在京师和昆曲竞胜;继之有秦腔大师魏长生来京演出,轰动朝野,提高了秦腔的地位和声誉;接着,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始,“四大徽班”陆续进京献艺演出,誉满京城,同时,昆曲、弋阳腔、秦腔、皮黄等大的地方戏剧剧种又相互竞争、相互交流借鉴。历经嘉庆、道光两朝之后,皮黄(即京剧)势力壮大起来,在戏剧剧坛上逐渐形成压倒一切的优势,从而取代了昆曲在戏剧剧坛上的盟主地位。与此同时,清代各地方的戏剧剧种,亦呈现出“繁花似锦”的兴盛局面。这一切,不仅成为清人社会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且,它亦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丰富了这一文化生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