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因欲受洗入基督教,遭到孙眉的反对,孙中山离开檀香山回到故乡翠亨。这时的孙中山已是一个具有新知识、新思想的新青年。居乡期间,孙中山以新奇的海外见闻给这个封闭的乡村注入了一丝新鲜空气。他不但放言高论,抨击清政府统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脚踏实地,积极参与诸如教育、防盗、街灯、清道、防病等改良乡政活动。为了使村民们破除迷信,摆脱愚昧状态,孙中山与同村好友陆皓东(1868-1895)故意损坏村中北帝庙神像。村民舆论大哗,孙中山难以在村中立足,于是被迫离乡到香港读书。是年底,孙中山与陆皓东在香港受洗入基督教。
在香港求学初期,孙中山先后就读于拔萃书室(Diocesan Home)和中央书院(The Central School),继续接受西式中学教育。这期间发生了中法战争,中国战败的结果使孙中山颇受刺激。日后他说:“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也许此时孙中山已经有了革命的理想,但是,其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还有一个曲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