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三百多年共修会要十一部,皆已散佚。
5.玉牒所 玉牒所主要是掌修皇室族谱。其机构设置一般在秘阁之中。宋代的玉牒所始设于太宗至道初年,宰臣提举。宋代所修的玉牒有四种,即皇帝玉牒、仙源积庆图、宗藩庆系录、宗支属籍[20]。皇帝玉牒类似于正史中的帝纪,“专书一代大事”[21]。玉牒所虽属修史机构,但因其内容专属帝室,所以其规模要比实录院、国史院、日历所、会要所小得多。
官修史书,宋代为盛,修史机构的完备,修史制度的健全都比前朝有很大进步,尤其官修史书属于当代史范畴,更推动了统治者对修当代史的重视。宋代重视修史,主要出发点在于“订正旧史,以明国论”[22],完全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但是官修史书汇集了大量的文献,这就为私家修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官修史书促进了宋代当代史的发达;完备的修史制度,对宋代史学的辉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新史体的创立
宋代史学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新史体的创立。宋人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宋代文化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其中在史学上的突出成就就是史书体裁多样化和新体裁的创立。
《通鉴纪事本末》
首先是振兴编年体史书,其代表作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两汉以后,编年体史书也有一些名著,如荀悦的《汉纪》、袁宏的《后汉纪》,但相对纪传体史书的情况而言,编年体史书名家少,传世之作更少。从唐后期,史家开始不满意这种情形,就纪传、编年体孰优孰劣展开争论。北宋建立,宣传春秋大一统的《春秋》学发达,要求贯通历史总结盛衰的思潮出现,这些都促使编年体史书再度繁荣。其次是纪事本末体的创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是以事件为中心,同时吸收以时间为中心的编年体及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长处,自成一体。宋孝宗称赞袁枢的作品,说是“治道尽在是矣。”再者是朱熹创立的纲目体,其代表作是《通鉴纲目》,此种体裁的特点是“表岁以首年”,逐年上行外书年岁甲子等;“因年以著统”,即正统之年,岁下大书,非正统者,两行分注;“大书以提要”,用醒目大字把该年史事以提要形式写出来;“分注以备言”,概括来说,是详注史事,辑录史论、史评。这种形式能更好体现出朱熹理学观点,又能反映历史过程的连续性,突出历史大事,把叙事与评史论史糅合为一个整体。另外一种是学术史体裁,李心传的《道命录》与朱熹的《伊洛渊源录》是学术体裁史书,它开启了后世学案体史书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