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斌椿、志刚以后,清政府陆续派出官员出国考察。1887年清政府通过考试选拔出傅云龙等12人分赴东西洋游历。傅云龙等被派往日本、美国、秘鲁、巴西等国,历时两年。在此期间,傅氏编纂了游历各国图经86卷,对各国情况作了系统介绍。再如,1905年清政府迫于国内各界立宪的要求,派载泽、戴鸿慈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载泽、李盛铎、尚其亨前往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戴鸿慈、端方前往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考察,得西书数百种,并辑成《列国政要》132卷、《欧美政治要义》18卷,呈请清政府作为实行君主立宪的依据。派如此众多的官员出国,是鸦片战争以前不曾有过的,也是晚清中外人员往来日趋频繁的一个证明。
3.出国留学生
留学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是晚清教育发生的重要变革,也是中外人员交往的重要体现。19世纪末以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数量不多,自费者更是寥若晨星。20世纪初,由于科举制度的衰败和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许多青年学子争相负笈海外,形成了出国留学热潮。出国留学者既有去欧美的,也有去日本的,而赴日留学一度成为留学浪潮中的主流。留学生们除了学习各国的科技知识、人文学科,还创办报刊,翻译书籍,向国内人民介绍域外新知,成为近代中国输入外来文化的一支活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