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此,我们只能采撷主要的成就来了解这位科学家的丰功伟绩。
沈括著《梦溪笔谈》
在天文历法方面,沈括的成就相当突出。他非常注重对天体的观测,在他主持司天监时,根据实测的日、月、五星的行度来改进历法,他支持卫朴进行历法改进,并于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完成了《奉元历》。在仔细观察天体运行的基础上,他生动地描述了五星运行的轨迹和陨石坠落的情景。为了测验极星和天北极的距离,他一连三个月进行观测,每夜观测三次,共绘二百余图,得出了极星“离天际三度有余”的结论。他对晷漏颇有研究,并得出了超乎前人的见解,如第一次从理论上推出冬至日昼夜一天的长度“百刻而有余”,夏至日昼夜一天的长度“不及百刻”的重要成果。对于月亮盈亏的现象,他坚持“月本无光”,“日耀之乃光耳”的科学认识,“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18]并加以演示。他肯定了“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19]的观点,扫荡了前人“虹乃天地淫气”的唯心迷信说法。
在天文学成就上,沈括非常重视观测手段的改进,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沈括上浑仪、浮漏、景表三仪”,这三种天文仪器主要是测量天体位置、时间和日影长短,但经过他的改进,观测精度大大提高。对于历法的改进,沈括颇有功绩,他主张使用十二气历,即“十二气为一年”。立春为一年的开始,“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这样就可做到“岁岁齐尽,永无闰余”,这就把传统的月相变化的内容注入到历法里。可惜此法未被采纳,反而招致一些人的围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