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已放弃“全面进攻”战略,进入“重点进攻”。他在全国的态势是被解放军分割牵制于5大战略区:陈诚集团55万人在东北,傅作义集团60余万人在华北,刘峙集团60余万人在华东,白崇禧集团70万人在中原,志大才疏的胡宗南40多万人陷在西北。这5个大包袱,蒋介石硬背不走,软甩不掉,处于被动挨打之中。
战争发展的趋势表明,共产党已迎来了一个伟大的转折。毛泽东同志兴奋地对其他同志说:
“这就好比爬山,我们已过了最艰难的陡坡,来到山顶,前面是一马平川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
“我们同国民党军队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要敢于打解放军从没打过的大仗。”
“攻克敌人盘踞的大城市。”
“还要敢于歼灭蒋介石的重兵集团!”
周恩来同志笑着说:
“我们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现在正要用全国性的反攻来配合。黄河是蒋介石的‘外壕’,陇海路是他的‘铁丝网’,长江又像他的‘内壕’。这回我们要毫不客气地打到蒋介石的‘内壕’去,在他兵力收缩之前歼灭他。”
战略决战的时机到来了。但首战应指向哪里,从什么地区开始?中央领导同志正热烈讨论着。
古代军事家历来重视初战时机,兵法云“势已成,机已至,人已集,而又迁延迟缓者,北隳军也。”选择战机须当机立断,犹如猎手逐兽,击兔于跃起,射鹘于扑落,容不得半点迟疑。然而,初战又必须十分慎重,“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初战必须建立在确有胜利把握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