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0年起,梁漱溟在山东邹平、菏泽等地设立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菏泽、济宁等10余县进行乡村建设实验。乡村建设研究院分三个部:乡村建设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和实施乡村建设的试验县区。乡村建设运动的具体推进办法,是以乡农学校形式开展的,即首先在相当于200~500户范围的乡村社会中成立乡农学校,将从前的区公所、乡镇公所等机关取消,而代之以村学和乡学。村学和乡学不仅是个机关,而且是个团体,包括校长、校董、理事、教员及一村中或一乡中众多乡民,当地的全部乡民都是学生。
乡农学校的课程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各乡农学校相同的课程,有识字、音乐和精神讲话;二是各乡农学校因地制宜而设置的课程,即包括职业教育、自卫教育及风俗改良等。乡农学校按入学的地域范围划分,有村学和乡学两级。村学是乡学的基础,乡学是村学的上层。按学业程度分有普通部和高等部。按学生年龄分有儿童部、少年部、成人部等。儿童教育的课程有国语、算术等,采用类似小先生制的教学方法。青年教育的课程除了国语、音乐等外,还有史地及农村问题等。为了使乡村建设试验有秩序地进行,梁漱溟为村学、乡学的各组人员(学众、学长、学董和教员辅导员等)拟定了《村学、乡学须知》,对各类人员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划分了各自的职责及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