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说新语》载,山涛和嵇康、阮籍见了一面,彼此就意气相投成了好友,后来他们被世人列入了竹林七贤之中。山涛要升迁时,推荐好友嵇康来洛阳接任吏部尚书一职,嵇康不但不领情,还为此写了一篇《与山巨源(山涛字巨源)绝交书》,批评山涛枉为朋友,竟不能明识自己的志愿,列举种种不出仕的理由,并称自己“志气所托,不可夺也”,最后宣称与山涛“以为别”——断交了!
这篇书信一流传开,嵇康的名声更加响亮了,山涛却名声扫地。然而,山涛却不恼不怒,两个人虽然不再见面,但依然互相关注着对方的境遇。
后来,嵇康因为触怒了权贵,被下狱处死。临死前,嵇康对儿子嵇绍说“巨源在,汝不孤矣”,还是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山涛,可见二人的友情是何等的深厚。嵇康被杀后,山涛对他十岁的儿子嵇绍照顾有加。在嵇绍成年后,山涛举荐他担任了秘书丞,“鹤立鸡群”的嵇绍就这样出仕了。后来,嵇绍也成了一个名垂青史的忠臣义士。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产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特殊感觉,之所以会有“死党”和“知己”的产生,就是因为交际双方被彼此的气质所吸引,从而在这个基础上成为好朋友。但交际双方再怎么相互吸引,他们在某些方面还是会有些差异的,毕竟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环境,接受的是不同的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些主观因素也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当交际双方的“蜜月期”过去后,就会无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摩擦,刚开始时交际双方可能会尊重对方,但是慢慢地就变成了容忍对方,一直到最后就会成为要求对方!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时,交际个体就会开始背后挑剔、批评,严重的话,好不容易得到的友谊就会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