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当时古文运动兴起之艰难。
宋初的古文运动,矛盾直指浮靡轻薄的西昆体,柳开首举古文旗帜,王禹偁、穆修、石介等殿其后,旗帜鲜明地捍卫和继承韩柳古文遗风,主张文章应“明道”、“传道而明心”,即抛弃委靡不振、华而不实的文风,向平铺流畅的致用方向发展。这些古文先驱的呐喊,对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欧阳修、王安石与北宋中叶的古文运动
正当宋初西昆派文人酬唱对答正酣之际,宋真宗在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下了一道诏令,指斥“近代以来,属辞多弊,侈靡滋甚,浮艳相高;忘祖述之大猷,竞雕刻之小巧”。告诫“今后属文之士,有辞涉浮华,玷于名教者,必加朝典,亦庶复古风”[10]。真宗诏令出于维护名教的需要,倡导复古,对西昆派文风是一次打击。仁宗朝,欧阳修、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登上文坛,他们继承和发扬宋初复古主义的传统,把宋代的古文运动推向了高潮。
在北宋中叶古文革新运动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要推欧阳修和王安石。
欧阳修积极提倡古文,认为“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并建议天子“可敦谕词臣,兴复古道……以救斯文之薄而厚其风化。”[11]欧阳修对当时文风的批评和革新主要是针对“太学体”的。“太学体”其实是古文的一个变种[12],它形成于庆历年间,始作俑者是石介。“太学体”的主要特点是“以怪诞诋讪为高,以流荡猥琐为赡”[13],也就是《四朝国史》上所说的“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太学体”之所以得以在广大士子中流传,主要是与石介、孙复在太学担任主考官和试讲有关。因为在石介看来,“读书不取其语辞,直以根本乎圣人之道;为文不尚其浮华,直以宗树乎圣人之教”[14]。这种太重视思想而放弃“文”的文章,写出来只能是“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因此欧阳修认为“必为迂僻奇怪以取德行之名,而高谈虚论以求材识之誉”[15]是一种文弊,所以他对“太学体”痛加排抑。嘉祐二年(1057年)他知贡举,凡写此类文章的人一概不取。苏轼等人“长于草野,不学时文,词语甚朴,无所藻饰”[16],则毅然拔擢。尽管发榜之后,“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躁于马首,街逻不能制”[17],但士林风气为此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