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3年7月,《法国信使报》针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发起论战,署名作者M.P.D.L.C.批评卢梭对原始人的美化,“他的推理不切实际”[217]。7月19日,格拉特在该报撰文,认同M.P.D.L.C.的观点,“原始人没有美德,社会才是人的归宿”[218]。革命时代,尤其是1789—1794年,卢梭的原始意象仍有吸引力,质朴的美德与革命理想能一同破除使人堕落的文明恶习:“那些游荡于森林的原始人,以果实和根茎为生,饮山泉,与天真、美德最近,但黄金年代因文明而腐化。所以,无知、野蛮与自由相关,专制、奴役与文明相关。”[219]
零星的戏剧诗歌同样为卢梭赢得名声。1752年10月18日,在枫丹白露宫剧场,《乡村卜师》因优雅的爱慕心理大获成功,1756—1763年多次在凡尔赛宫上演,1765年又在巴黎皇家音乐学院(Académie royale de musique)上演,而在伦敦,一名观众赞扬卢梭为“荷马之后唯一的诗人”[220]。18世纪中期关于意大利与法国戏剧的争论中,《乡村卜师》一度是法国戏剧的代表作,无论韵律、美感,还是动人的故事。1755年,卢梭的匿名诗歌《西尔维小路》(L’Allée de Silvie),坚持一贯的情感风格,“在这个迷人的避难地,我感受到的是平静自由的心灵”;他随后完成戏剧《那尔西斯》,前言备受争议,但争议让人产生好奇,《那尔西斯》一个月里至少重印了三版。[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