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关山远隔,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一种相思,两幅幻景叠加,虚实相应,极大地增强了艺术张力。梁启超将这种写法称之为“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如当年杜甫写月夜思妻,又反过来写妻子思念自己,有“香雾云鬓里,清辉玉臂寒”(《月夜》)之句。韦庄词“夜叶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浣溪沙》)也是由己及人。不过柳词有更多层次和曲折。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那妆楼中的佳人苦苦思念游子时,不免产生“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的猜测,她哪里知道此时这游子正和她一样倚阑远望,满腹乡愁!此句与首句呼应,是全词的注脚,使整首词都笼罩在浓浓的愁绪中。恁(nèn)意为“这样”,常用于口语。“正恁凝愁”收束全词情意,意谓凭栏观景思乡,无非凝聚着如此这般的愁苦。
这首词从一个“望”字入手,“对”潇潇暮雨,登高临远,望那清秋里的江天,望那渺远的故乡,生起归思,进而又“叹”自身孤旅,“想”妆楼佳人,最后是一个“倚”栏凝愁的动作定格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孤独形象。作者的羁旅之愁,漂泊之恨,尽从“对”、“望”、“叹”、“想”、“倚”一连串动作中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