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隆州仁寿县(今四川仁寿县)人,自幼天资聪慧。据说,他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出口成章了。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他顺利中进士,并先后出任彭州等地的地方官。按理说,他是一名文官,边防的事情跟他没有多大关系。但是,他却一直在关注着边防的事情。当赵构派成闵去荆襄防御部署时,虞允文发表建议说:“荆襄并非金兵进攻的重点,臣觉得成闵应该去淮西。”赵构只是听听,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当完颜亮定都开封,南下渡淮之势十分明显的时候,虞允文再次向赵构提出建议:“应该让成闵的军队在池州的就驻守池州,在九江的就驻守九江,而不要去荆襄。如果金兵从上游进攻,就可以援救上游;如果金兵从淮西进攻,则可以援助淮西。”事实证明,他的这个设想是完全正确的,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罢了。
后来,虞允文在采石矶听闻这样一则消息:北岸有金兵四十万,战马八十万匹。他忍不住发出叹息:“危及社稷,吾将安避至?今日事有进无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战死沙场,捐躯报国正是我平生志向。”于是,他决定与将官时俊、盛新等人商量对付金兵的对策。经过商议,他们决定采用水、陆配合,以水战为主的战法,让步兵与骑兵埋伏在江岸高地之后。水军分为五队,各以海鳅船和战船组成,一队泊大江中流,为主力;两队分东西两翼,成犄角之势;另两队隐蔽于姑溪河与锁犀河中,以袭击敌船和援助前阵。采石矶的宋军,经虞允文一番整治和调拨,原来的散兵游勇瞬间变成了一支同仇敌忾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