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问了他一句:“你不喜欢吗?”
李英时直率地说:“我不喜欢他的豆腐块的诗,乍看起来,形式和辞藻都很美丽。但朦朦胧胧,空洞无物。我们上大学交学费,少一元也不行。贫农给地主交租子,少一升米也不行。你知道,咱们新民的河西出了一个惨案。因为涨大水,有个贫农交不起地主的粮租,添斗添不满,逼得那个农民把自己儿子的脑袋砍下来,去添满了斗,多可怕呀!蒋光慈的《战鼓》和柯仲平的《风火山》才是真正的普罗文学。”
一次,李英时给我带来《风火山》,作品洋溢的革命热情,把我带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令我憧憬不已。又有一次,李英时给我带来一本文艺刊物《冰花》,作品中有一首诗歌《露西亚的烽火》,它的主题是歌颂苏联十月革命的,同样令我激动不已。我赞叹道:
“这首诗太好了!”
“真是太好了!”
“东大附中的几个同学是怎么办起这个《冰花》的?”
很长的一段时间后,我才知道这个内幕:1929年,正是刘少奇同志主持满洲省委的工作。他发现《冰花》是个进步的文艺刊物,特委派杨一辰同志与《冰花》主编郭维城联系。以后,又把郭维城吸收入党,使《冰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当时,还有一个《关外》,也是满洲省委领导的刊物,很受读者的欢迎。文艺刊物《北国》,也是满洲省委领导下的产物。筹办《北国》的有我、李英时、于卓等。他俩都是CY(共产主义青年团)分子,常常和省团委的王鹤寿同志接头。这些,当时我都不知道。后来,于卓却暴露了身份。有一天上课,每个同学都发现自己的书桌里放着一张共产党的传单。大家都很骇然,只有于卓坦然自若,一声不响。但是,他的大衫上别的校徽已经不见了。几天以后,于卓没来上课。就在那期间,传说有一个姓杜的共产党员,借用东大同学的校徽,到沈阳青年会去做宣传,当场被捕了。事情于是真相大白,那个借用的校徽就是于卓的。后来,于卓在同志的掩护下,到了北平。创办《北国》的担子,就主要由李英时和我来承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