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部文学史是变新的、进步的、发展的。任何时代,不会有倒退的模拟的“好文学”。例如每一时代必有本时代特有的文学(屈赋、汉乐府等),后一时代模拟它,不论怎样惟妙惟肖,总是有形无神,缺乏真味。葛洪《抱朴子》尚博篇说:“俗士多云,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广,今日不及古日之热,今月不及古月之朗。何肯许(称赞)今之才士,不减古之枯骨?重所闻,轻所见,非一世之所患矣。”刘勰(音协)《文心雕龙》通变篇说:“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文学永远随时代向前发展,永远有新的好文学出现,葛洪、刘勰早已明确指出了。
(二)无韵文主叙事说理,以合言语为原则。例如西汉以前,言文大体一致。自骈文四六盛行,无韵文脱离言文一致的原则。古文(模仿古代言语)运动就是要恢复原则的一种革命运动。可是古文距离实际言语仍远,语体文兴,才真正与言语符合。
(三)有韵文主抒情,以可歌合乐为原则,例如诗三百篇、辞赋(一部分可歌,一部分可赋)、汉乐府等,原来都是可歌合乐的文学。等到新起的有韵文代位,旧的只保存形式,供文人学士们雕琢玩弄,文学价值甚微或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