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翻译西书活动的兴起
近代中国的翻译西书活动出现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的从事者主要是一些西方来华传教士所设立的文化机构,由中国自己设立的文化机构所从事的翻译西书活动则开始于同文馆。同文馆成立以后以“译书为要务”,少数受聘担任教习的西方人士,便在“训课之余,兼能翻译各项书籍”,以充教材所需。到1874年5月(同治十三年四月),“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呈请译书,开具章程六条”,从此开始了同文馆有组织的翻译西书工作。“其初总教习、教习等自译,近来学生颇可襄助,间有能自行翻译者。”不仅洋教习从事译书者进一步增加,也有一些同文馆的学生程度不同地参与了译书工作,如汪凤藻、凤仪、联芳、庆常、杨枢、长秀、承霖、王钟祥、席淦、贵荣、熙璋、左庚、文祜、德贞等。
在同文馆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迅速翻译出版了一批颇有价值的西学著作。到1888年之前,师生辑译书籍共计已有26种,包括:法学著作,如《万国公法》《公法便览》《公法会通》《法国律例》《新嘉坡刑律》;经济学著作,如《富国策》;历史学著作,如《俄国历史》《各国史略》;物理学著作,如《格物入门》《格物测算》《电理测微》;化学著作,如《化学指南》《化学阐原》;算学著作,如《算学课艺》;天文学著作,如《星学发轫》;医学著作,如《全体通考》;外交学著作,如《星轺指掌》;外语著作,如《英文举隅》《汉法字汇》;历法著作,如中西合历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