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
我国目前有22个人口在10万以内的民族,统称人口较少民族。2005年以来,国家实施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系列政策,使得人口较少民族包括教育事业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既是因为教育扶贫是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也是因为人口较少民族以较少的人口凝聚了较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而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截至2009年8月,人口较少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普遍达到9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多数达到90%以上。
今后,为进一步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首先,要缩小教育差距。人口较少民族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教育发展差距。有些民族“普九”的目标尚未实现,有些民族面临巩固“普九”成果的较大困难,有些民族则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实现“普九”并开始在“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上下工夫。对于教育发展水平较低人口的较少民族,除减免学生学杂费外,应提供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鼓励其努力学习,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其次,各级政府要制定好发展规划,落实好配套资金,加大投入,给予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优惠条件。再次,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加快民族文化课程建设,使得学校教育得以传承民族文化。当前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主要困境是,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文化遗产迅速消亡和整体濒危,民族文化的自主发展能力减弱。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它并不仅仅属于人口较少民族,所以,全社会都有义务帮助人口较少民族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如果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校的课程照搬内地的课程,不仅将导致适龄儿童学习困难陡增,而且使儿童远离了民族文化遗产,产生了大量的文化边缘人,因此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加快民族文化课程建设势在必行。最后,要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本土”教师。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培育和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和支持体系。多形式、多渠道、有实效地激发教师工作以及学习、探索和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对人口较少民族而言,如何培养精通本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本土”教师成为一种特殊且急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