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学的角度讲,这种“事件营销”的策略确实有其赢利点,参与企业或许能利用“与施瓦辛格共宴”等热点事件的新闻效应,获得一定的商业利益,但不少企业却过分夸大了炒作这类事件的效能,从而落入了“凡勃伦效应”的陷阱。
确实,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除了直接的物质满足与享受,还要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但不少人却忽视了一个前提:为吸引眼球所支付的成本不能太高;也忽视了一种潜在危险:即使眼球集中到自己身上了,消费者也未必买账。
以乐于支付5万元与施瓦辛格共餐的企业为例,其中一个常识性错误就是这些企业与施瓦辛格并没有“利益磨合点”。它们只是完全寄期望于媒体的轰动效应,但这一效应不过是昙花一现,带给企业的收效也是微乎其微的。
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无一不精于策划并长于炒作,但最后往往是轰然倒塌。因此,一个善于营销的企业管理者,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经营思想的企业领袖,是将精力与费用投入到内部组织优化上与自身品牌的建设上,而非投入到单纯的商业炒作上。
口红效应:经济危机中逆势上扬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