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见凯氏所著《婚姻问题的一个正确的陈述》一文。凯氏于二十年前(1925)曾约请当代许多有名的作家就婚姻问题的各方面加以论述,由凯氏编成一本论集,题目叫《婚姻之书 》,全书凡三篇二十余章,凯氏此文就是开宗明义的那一章。
45道说法是有哲学的根据。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大体上是接受这种说法的,所以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类的话。褚先生在《史记·日者列传》 后有几句话很足以代表这种哲学:“祸与福闻,刑与德双”,“黄金有疵,白玉有瑕,事有所疾,亦有所徐,物有所拘,亦有所据,罔有所数,亦有所疏,人有所贵,亦有所不如——何可而适乎?物安可全乎?……物不全乃生也。”《列子》 寓言里的富人所做的噩梦也代表这种哲学。希腊的人生哲学里也有这很基本的一部分,详见英国人文主义的批评家莫尔(P﹒P﹒More)所作《神圣的嫉妒》(Nemesis,or The Divine Envy) 一文,现入《谢尔本文集》第七辑(Shelburne Essays,Seventh Series) 。佛家一方面也承认这种说法,但一方面更进一步,想把痛苦和快乐两俱摈斥在心理生活以外。印度相传有一个故事:有一婆罗门家,于室内忽见一美貌庄严之女, 服饰均非凡品。主人异之曰:“汝何人斯?胡为来至吾家?”女曰:“吾乃功德天也;凡吾所至,百事畅遂,福寿无疆。”于是主人欢喜异常,敬心供奉。及至出门,于门外复见一女,囚首垢面,衣服褴褛。主人诃之:“汝勿得立于此地。”女曰:“吾乃黑暗女也,吾姊在汝室内,汝何能不许吾立于此?”主人曰:“汝立此何意?”女曰:“吾之所至,其家必衰,一切祸患,排闼而来。”主人大恚,欲强驱去。女曰:“吾与吾姊,形影不离,吾姊在内,吾必在外,俟善缘终了,吾姊出时,吾即入矣。”主人思之,福利固可乐,祸患又可惧,既压黑暗女,亦遣功德天。故曰:“有智主人,二俱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