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后,朱元璋决定亲自阅卷,录取了任伯安等61名为进士。同年六月殿试,黄观获得第一名,韩克忠获得第二名,王恕获得第三名,是为夏榜。因录取的61人全是北方人,故又称北榜。这就是著名的明代“南北榜之争”,又被称为“春夏榜之争”。
朱元璋的一系列作为,虽然暂时缓解了科考矛盾,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了明仁宗时期,录取名额不均衡、不公正的问题依然没能消除。为了能够彻底地缓解矛盾,明仁宗征求了大学士杨士奇的意见,决定以后实行“南北分省取士”。又过了不久,明仁宗去世了,刚刚登上宝座的明宣宗又继续采用了明仁宗的政策,分省取士,分配名额,力求做到“一碗水端平”。这看似“一碗水端平”的做法,其实也凸显了当时潜藏已久的不正当竞争。
明称贤相,必首“三杨”
明朝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明称贤相,必首三杨”。所谓“三杨”,就是指明朝前期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个人。他们都是历任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四朝(1403-1449年)的重要权臣,在朝臣中德高望重、声誉卓越,是股肱之臣,可称得上是明朝前期政坛上的“元老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