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托马斯·塞贝克(Thomas Seebeck,1770—1831),德国物理学家,1821年发现了热电效应中的塞贝克效应(Seebeck-Effekt)。他与歌德合作致力于颜色论的研究。其子莫里茨·塞贝克(1805—1884),德国教育家,1851~1877在耶拿大学担任学监,长期致力于推动该校科学研究之发展。
[2] 德语中的第一虚拟式用于间接引语时,表示纯客观的转述,不掺杂说话人的个人态度。
[3] 原句出自《浮士德》。
格奥尔格·毕希纳[1] 致卡尔·古茨科[2]
[1] 卡尔·格奥尔格·毕希纳(Karl Georg Büchner,1813—1837),德国作家、自然科学家和革命家。年仅23岁就去世的他,虽然作品不多,但仍被视为德国三月前期(Vorm?rz)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和德国现代戏剧的创始人。1831~1833年在斯特拉斯堡攻读医学,之后转学至吉森大学,并在当地建立秘密革命组织“人权协会”,发行政治小册子《黑森信使》(Hessische Landbote)。由于有人告密,毕希纳被通缉。1835年,他在5周内创作完成描写法国大革命的代表作《丹东之死》,交由卡尔·古茨科紧急编辑出版,之后用所得稿费逃往斯特拉斯堡,后转往瑞士,任苏黎世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