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被消费”的经历?突然之间,一笔莫名的订单从你的账户扣除,仿佛天上掉下一块大石头,砸得你措手不及。一位用户就遇到了这样糟心的事,打开快递,以为是家人的网购小物,却发现竟然是一笔被自己“下单”的1500元订单!问题出在哪儿?原来,罪魁祸首是电商平台默认开通的“先用后付”功能——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它可能已经悄悄带走了你腰包里的钱。 “先用后付”这个支付功能乍一听,倒像个不错的创新。别再担心付款流程中的各种麻烦了,平台的本意是让你先收货再付款,而且不需要密码,不用手动确认,简直是给购物“开了绿灯”。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诱人?在网购中,一步操作失误就可能让你的心情从“购物狂喜”变成“付钱痛苦”,所以平台想帮你切断这个烦恼,直接体会购物的纯粹快乐。 可现实往往不是广告里“甜蜜”的那样简单。且不说“先用后付”真让人放心了吗,反而是,这“贴心好意”里藏着不少弯弯绕绕。一旦免密支付和默认开通这俩东西绑在一起,原本简便的购物体验就变成了一个充满隐患的“消费陷阱”。你以为选择配送方式和付款时的平台提示对你是有益的,岂不知背后暗藏着不少风险:一旦你不小心,钱包可能早已悄悄被“割走”。 免密支付——宝宝乖,你倒好意思免密,但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想过?每次网购要是我没输密码,这钱扣得也没个心里准备。拿出个最新的案例:“我家孩子很喜欢上网买玩具,有一次一个未确认的订单,竟通过‘先用后付’功能直接扣款——孩子自己操作,全无密码。”如果确认收货等于被默认接受消费,那你恐怕得时刻盯着每一个操作步骤。从智能设备到儿童误购,想象一下,一个不小心,账单可是堆起来的。 更别提,有用户反映连关闭这个功能都不那么简单。好比进了迷宫:平台设计隐藏得深,以至于你根本找不到地方。就算你费尽千辛万苦摸到了关闭按钮——哦,这下可以“解放”自己了——可关闭流程也绝不是什么三两步的事儿,大量的复杂设置会让人一头雾水,最后一边骂平台坑人,一边放弃,仍然“无奈苟且”地打开着这个免密支付。这倒是个双赢谈不上,平台赢得了你的钱,但你输掉了安心。 “被骗”的消费者,当然不止一两个人。江苏省消保委还专门发声,“唠叨”了电商平台一顿,呼吁他们不要随便替用户作“隐形”决定。消费行为是你我的权利,我该不该开免密支付,你凭啥替我决定?消保委发出警示:任何有关支付类的功能,都必须事先明确知会用户,并且给出清晰的选择权,而不能通过默认开通的方式让消费者成了“蒙在鼓里”的羔羊。 有位网友这样总结自己的经验:“我本来以为‘先用后付’挺新鲜,方便嘛,没想到它是条掩盖着深坑的‘羊肠小道’。”不少用户开始改变对这一支付模式的看法:原本以为是快捷便利,但如今才醒悟,这便捷背后可能藏着各种不够透明的陷阱。甚至有人半开玩笑说:“平台这是开通了免费的消费‘掏空工具’,我一旦没看清,钱包就不知怎么地被毙掉大半,想反悔也来不及。” 从此,不少人感觉就像是掉进了花瓶漂亮但底部破裂的交易里。各类免密和默认开通的设计看似在人性化上做足了功夫,其实呢?不过是把“消费者的钱更加便捷地消失”伪装得更巧妙罢了。错觉之下,人们渐渐发现,“交了钱后才觉悟自己被宰”的消费习惯,恐怕是再也不敢轻易尝试了。 用户的声音也引发了越来越广泛的争论:显然,只要人们习惯于手动支付密码,心理上的安全感就不会弱。有人干脆直击要害:“我不介意有快捷的支付方式,但支付这事儿,我必须自己掌控,说好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密码就像‘最后的桥墩’,谁动了都让人不踏实!”因此,最初被设想能让购物便捷轻松的功能,如今却成为许多用户的梦魇,有人甚至调侃:得了,这‘仙女棒’不带安全帽,成了隐形炸弹。 再加上儿童问题更让人头疼。有家长曾提到:“孩子啥都不懂,门一关手机就自个儿下单,我知道手慢成问题,但当他在小手点几下后,我却要背上巨大账单时,这支付方式让我如何安心?”这不只是个案,当“先用后付”遇到家庭使用时,不加关闭的风险更是双倍累积——反正你的知情权似乎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 于是,大家都议论纷纷:便捷与安全,这两者不可兼得吗?还是说,便捷支付本就不应该通过隐藏不透明的手段来谋取用户利益?答案或许没有那么简单。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一个支付流程让消费者的选择权被架空时,便捷就变成了滚烫的锅,小心滚到你自己手上。 最后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平台的创新究竟是为谁服务的,方便真的无懈可击吗?于是,消费者不得不重新思考,便捷的“快捷支付”是否真值得推荐——毕竟,风险就像那暗藏的暗礁,谁都不想成为“撞上”的那个。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