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枉的错案不赔偿,不追究责任天理难容”! 山西曾经发生了一桩“投毒事件”,导致四人中毒,虽然不致命但让人心惊胆战,经过一番调查后成功抓获了嫌疑人,并执行了枪决。 明明已经被判处死刑并执行的罪犯,却在21年后,突然被改判为无罪。 本以为这是“冤假错案”,正当家属们向法院要求赔偿时,却遭到了法院的“拒绝”。 尽管当年的冤屈被洗清,但在“冤情”的阴影下,是金钱甚至是时间都无法治愈的创伤。 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法院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就下了判决书? 多年以后尘埃落定,又是如何发现案件的“可疑之处”? 这个事件的主角是刘清水,而那个被枪决的“罪犯”正是他的父亲刘忠武。 父亲去世那年,他只有四岁,对周围的一切事物还没有清晰的认识,但他的人生随着一声枪响彻底改变。 那时,他被舅舅抱着,看着一群人抬着棺材匆匆从家门路过。当他无辜地看向身旁的奶奶,他们已经哭得声嘶力竭。 而棺材里躺的就是刘忠武,根据当地的习俗,罪犯死后是不能进家门的。 年幼的他并不知道父亲究竟去了哪里,但他知道,从那天起,周围人对他们家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 母亲和姐姐走在街上,经常听到旁人窃窃私语,诸如“杀人犯的女儿”、“反动派”、“下毒”之类的字眼。可是年幼的他,对此懵懂无知。 没过多久,他就跟着母亲和姐姐远走他乡,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忍饥挨饿,甚至有时还在街边流浪,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随着刘清水慢慢长大,才逐渐明白父亲当年的事情。 1960年,当时刘忠武才31岁,正值敢打敢拼的年纪,并且在公社大队的食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可是随着四个社员的中毒,让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根据万荣县当地的法院调查发现,在他任职期间,食堂的经济手续混乱,而且长期账目模糊不清,再加上有人举报,令他失去了这份工作。 须知这份工作乃是一家人仅有的经济支撑,一旦失去,便意味着生计无着,面临“断炊”之境。 这也就造成了刘忠武心生怨恨,于是他便在水缸中投下毒药,最终导致了无名社员中毒,好在治疗及时,才没有闹出人命。 便是如此,在尚无任何实质凭据之时,整个案件竟以令人咂舌的速度落幕,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甚至在审判期间,刘忠武的家人对此毫不知情,当他们知晓事情原委之后,便得到了刘忠武被判枪决执行的消息。 父亲的死亡成了一家人的“心结”,而这个心结就如同砍不断的枷锁一般,牢牢地困在整个家几十年。 姐姐们的订婚被退,迟迟嫁不出的窘况刘清水犹记于心,而他自己也曾不止一次地幻想,如果没有父亲这件事,自己的未来是否就会不同....... 原来刘清水在学习上颇有天赋,初中时候的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就在初升高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原因,即便他成绩优异,也没有学校敢收他。 迫于无奈,他只得辍学,回归农田。本应求学的年纪,却操持起了庄稼活。 年轻轻轻的他便代替父亲,承担起了照顾整个家的重任。 不仅仅是他,就连他的弟弟在学业上也是寸步难行,同样是在升高中的时候,一样没有高中愿意录取弟弟。 为了不让弟弟再走自己的路,他甚至找上了教育局,好在经过教育局的一番调查,鉴于他们家庭的特殊情况,让弟弟成功被一所卫校所录取。 似乎这一事件成了转折点,父亲的事情时隔18年终于有转机。 在多方的努力之下,刘清水拿到了当初父亲的判决书,真正的了解了当时发生的一切,还从中发现了一种“可疑”的地方。 那就是在判决书中提到的“不知名毒药”,其实就是一种名为“赛力散”的农药。 经过仔细的查询,他知晓了这种药物并不能溶于水,而且在判决书中提到,投毒之后的水呈现着黑色,可正常的赛力散在与水交融之后,明明会呈现出白色。 很明显,这其中或许有未查明的线索,顺着这条线索他还发现了不一样的“疑点”,带着这些疑问,他坚信父亲是无辜的。 于是他不断的申诉,将自己的疑问尽数告知于法院,可就在提出申诉之后,一场意外出现了。 1981年,临猗县人民法院针对此事进行了《复查改判报告》,可是等待批复的时间却越来越长,在此期间刘清水从未想过放弃。 他不断地向法院写信,这一写就是六年,终于在1987年的时候,那封还父亲清白的无罪判决书终于下达。 这其中间隔了27年,尽管“无罪”只有两个字,却对整个家庭而言,是一次心灵上的慰藉,多年的委屈和辛酸在那一刻也得到了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