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焦守广 实习生 宋家瑞 记者 焦守广 实习生 宋家瑞 有二十多年“再障”史,对大量药物过敏,亲属无人配型成功……济南一女子突患急性白血病,复杂的自身情况与多种因素交织,令治疗难度大大增加。好在中华骨髓库传来消息:配型成功!3月13日晚,一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从2000多公里外的昆明运抵济南,随即输注到她体内。 今年39岁的小丽有二十多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史,一直在省中医门诊接受治疗,并未影响她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春节期间,小丽(化名)突然发热,到医院检查发现血象异常。通过血液涂片分析,医生在其血液中发现了大量原始细胞,疑似白血病。经过细致严密的检查诊疗,最终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APL),伴有高危预后不良因素。 在山东省中医院血液病科,医生评定病情和疑难病例讨论后,运用“化疗+中医药”模式,对小丽进行了一周期的治疗。小丽的主治医师刘奎介绍,治疗过程中,他们积极与病人家属沟通,进行院内多科室会诊,也邀请了国内一线专家进行讨论研究,最终确定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骨髓移植”。 “移植本身就属于内科系统中难度系数最高的手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整个治疗难度加大。”刘奎表示,小丽的情况极为特殊复杂,第一,她早期有多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史,现又转变成急性髓系白血病。本身的骨髓增生相对低下,治疗难度大,缓解率也相对低;第二,小丽有大量药物的过敏史,多次致命性过敏,许多药物不能使用;第三,输血反应重。患者有血小板抗体,均需要特配血小板,每次输注血小板时,小丽都会出现胸闷憋喘、呼吸短促等输血反应。 由于小丽的亲属无人配型成功,山东省中医院紧急启动了中华骨髓库移植工作,中华骨髓库绿色通道。经过治疗团队与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不到四周时间就供者配型成功并查体合格。 3月13日16点50分,承载着希望的造血干细胞由云南出发,送至2000多公里外的济南,19点50分,“种子”落地济南遥墙机场,20点50分,“种子”到达医院,随即,值班医护人员将其输注到小丽的体内。这极其普通的一天,对于小丽来说,却是重生的开始。这份中华骨髓库志愿者捐献的外周血干细胞不仅是救命稻草,更是活下去的希望。 山东省中医院血液病科主任王敬毅表示,后期便是等待的过程,干细胞要在患者体内生根发芽,恢复血象,脱离输血。在这个过程中,病人可能还会有感染和出血的风险。血象恢复后,小丽就可以转入普通病中的特殊房间,度过大概一个月的时间。这段时期,医护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检测血象,控制急性排异状况的出现,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直到病患者状况恢复到预期标准,顺利出院。 王敬毅主任提醒,一般移植后的患者,出院之后依旧要注意防范复发的风险,移植完成不等于完全康复。要定期复诊,检测白血病细胞是否复发,是否存在感染细菌、真菌和病毒,是否出现排异。“这颗生命的种子在今天播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颗‘种子’会开出绚丽的花!”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