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音乐创作和各种类型的演出活动,大都坚持抗战和争取民主的政治主题,体裁多为小型声乐作品。抗战初期的作品旋律大多明快有力,激昂慷慨,具有进行曲的风格。像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冼星海的《到敌人后方去》,夏之秋的《歌八百壮士》,吕骥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向隅的《打到东北去》,郑律成的《八路军进行曲》,何士德的《新四军军歌》,周巍峙的《子弟兵进行曲》等,都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感染力。
抗战中后期,抒情类作品逐步增加,在风格上也趋于多样化。像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冼星海的《江南三月》,郑律成的《延水谣》,马可的《南泥湾》,莎莱的《纺棉花》,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张曙的《赶豺狼》,汪秋逸的《淡淡江南月》,马思聪的《控诉》,谭小麟的《别离》,刘雪庵的《红豆词》,夏之秋的《思乡曲》,吕骥的《大丹河之歌》,以及崔牛即乔谷的抒情合唱曲《牛大嫂送鸡蛋》等,既有悲切的诉说、激愤的感叹,也有诚挚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含蓄的冥思冥想,多角度、多层面、多风格地展示了作曲家对社会生活的不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