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当下形势看法的不同,革命党人内部实际形成了两派,分别以孙中山和黄兴为首,在实行什么样的革命战略与策略方面,两派各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孙中山“继续持积极主义,统率新旧同志,爰谋第三次进行,务以武力削彼暴政”,为此他主张重新组党,继续发动武力革命。黄兴则主张从根本入手,整理党的队伍,光大党的主义,团结各方力量,立定长远规划,培养造就人才,徐图扩充发展。孙、黄的反袁革命目标其实并无二致,唯因对形势的认识不同,而致看法有别,但双方未能力谋沟通,孙中山且批评黄兴“不维始终之义,遂作中道之弃”;“若公以徘徊为知机,以观望为识时,以缓进为稳健,以万全为商榷,则文虽至愚,不知其可”。再加上各自支持者的互相争论以至攻击,双方的裂痕不断扩大,终在组织上亦分道扬镳。
二次革命失败后的孙中山认为国民党已经失去革命性,组织涣散,各行其是,不能担当领导今后革命的重任,因此坚持重新组党。他将新党命名为中华革命党,拟其入党誓约为:为救中国危亡,拯民生困苦,愿牺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权利,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务达民权、民生两目的,并创制五权宪法,使政治修明,民生乐利,措国基于巩固,维世界之和平,特诚谨矢誓:(1)实行宗旨;(2)服从命令;(3)尽忠职务;(4)严守秘密;(5)誓共生死。从兹永守此约,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极刑。而且入党者必须有人介绍,立约宣誓,并按指纹为证。此项誓约虽然延续了孙中山一贯的三民主义革命主张,但其主旨在“党魁特权,统一一切,党员各就其职务能力,服从命令”。孙中山自信自己是革命领袖,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并将二次革命的失败教训归结为缺乏对领袖的服从,因此在组建中华革命党时,表示“欲为真党魁,不欲为假党魁,庶几事权统一”,特别强调党员“必自问甘愿服从文一人,毫无疑虑而后可”,并认此与“专制政体,实截然两事,不可同日而语”。但这种做法表现出自同盟会资产阶级民主组织原则的后退,以及向中国传统封建组织原则的复归,是其组党过程中最为人所诟病之处。也正因为如此,中华革命党在一些原来的革命党人心目中,失去了当年的理想主义色彩与民主精神,“近于专制”,“丧失自由”,使他们不愿加入其中。尽管他们对中华革命党本质和孙中山良苦用心的理解不无偏颇之处,但孙中山强调中华革命党对其个人服从的做法,确实是妨碍其扩大组织并发挥作用的重用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