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庄安顿好后,李先生就开始工作。在这里没有日寇的侵袭,没有硝烟战火,没有繁杂的喧嚣。这里成了中国当时一个教书育人,做学问最好最安静的地方。在这安静的课堂、平静的书桌上,他把自己的学识,像川南的雨水一样,哗啦啦地向学生倾洒……
李先生教语言学,对学生讲,学语言不能只在书本上学,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结合社会实践学习,特别是要用科学的技术方法。
板栗坳当时没有语音室和听音设备,李方桂仍然坚持每月召集年轻的研究人员练习记音。他告诫学生:“记音的技巧和准确性,是语言研究的基础。”
李先生对学生记音能力要求,近于“苛刻”,每周他都要把研究生集中到一起练习,用标准国际音标记音。
那时,李方桂专门请了一位少数民族的文化人发音,大家像学生一样四下围坐,集体记音,然后听辨审评,问难质疑。然后,李方桂对各种方言进行分析,研究整理,精心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一批年轻的语言学研究生,在李先生在的指导下,逐渐成熟起来了,后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李庄的几年里时,李方桂在带好学生的同时,还带领学生和助手马学良、雷海宗、张琨等人,到中国东部、西南等地区,调查少数民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