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的是,吴语里却并不直呼其为“蚕豆”,而是说“大寒豆”、“小寒豆”。这“寒”字又从何而来?
吴地山歌有云:“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种菜哥儿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干。”原来这“人间四月天”,也蛮烦难的。
江南夏初本来就有“麦秀寒”一说。秀,抽穗也。陆泳《吴下田家志》有云:“四月麦秀寒,五月温和暖。”据记载,江南夏初,“忽阴雨经旬”,亦并非个别现象,有时确须重御棉衣。此时豆熟,故称寒豆。
宁波人则把蚕豆叫做“倭豆”。
甬谚有云:“廿三祭灶,倭豆咬咬。”意为,到了腊月廿三祭灶以后,就是过年的气氛了。大家喝喝茶,聊聊天,咬咬倭豆,煞是悠闲。当然,那时咬的倭豆,是晒干后炒过了的,并非新鲜蚕豆。据查,因当年海上倭寇总在蚕豆上市时节来骚扰沿海,乡人击退倭寇后,无以为庆,便炒碗倭豆吃吃。
宁波人又把新鲜蚕豆叫做“候豆”。杭嘉湖绍一带似亦如是称,“小候豆”、“大候豆”。
候,时节也。古人称五天为一候,极言其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