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知行合一并进论。此观点的主要代表是湛若水、王阳明。王阳明认为知与行“元来只是一个工夫”,是同一工夫的不同方面,“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①
在知行难易问题上,主要有知易行难、知难行亦难等不同意见。
第一,知易行难论。孔子虽是知行统一的学者,但他特别强调行的艰难与重要,荀子也有相同的主张。儒家学派将知识论与道论结合在一起,致知与修养的问题乃不可分,所以“知易行难”与重视道德实践的精神有一定关系。汉唐以来的政治家、思想家基本上持赞同的观点。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家、哲学家对“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所做的新的诠释,是有特定的含义,要进行具体分析。②
第二,知难行亦难。宋代程颐为了贯彻“力行须先知”的思想,改造了《尚书》“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命题,提出“知难行亦难”的观点。
他说:“故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亦难也。”要点是在知难,突出“知”的功能与价值。①
在知行孰轻孰重上,有重知、重行和知行并重三种取向。程颐重知,认为“学莫贵于知”,“内不知好恶,外不知是非,虽有尾生之信,曾参之孝,吾弗贵矣”。朱熹则强调行的重要性,之所以知轻行重,是因为知不能脱离行,只有“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人通过践行才能使所知进一步深化,行是知的目的、归宿,“工夫全在行上”。王阳明也是一个重行学者,他提出知行合一说,反对把知行分作两截,更反对知而不行,也是强调道德实践的决定作用。其他如王夫之、颜元等也都重行;而王廷相、吴廷翰等则主张知行并重。②也有学者不苟同学术界一般认为的朱熹“重行轻知”的观点,而是指出,朱熹秉承程颐以知为重而不以行为轻的思想,提出“行重知要”,强调力行为重,致知亦重,即发展成为行知并重、相须互发的知行统一观,这是对中国哲学史上知行难易轻重问题的总结和创造性的发展。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