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安置在离我住的地方不超过两公里的电影,不光是绝佳的讽刺喜剧,更是人文关怀的长久注视. 电影最表面的一层是“撒切尔主义”之下的各类英国家庭(三个“经济”位置不一的家庭外加一个即将被“绅士化”的母亲的家)的互动. 最为难得的是电影并未在这“左右阵营”之中妄下结论,看似对立的或互相瞧不起的不同家庭实则都有另外一个“潜形象”,当他们独自或只有与自己伴侣在一起之时才会显现出来的另一个时空的现实. 所以这个看似轻松的电影,内里的浓重就来自于电影在每个角色上延展的维度,而迈克李笑里藏刀的技巧完美支撑了电影这么多复杂的观点和感情. 选择伦敦也正是因为城市一直是各类人的熔炉(天然的冲突后景),而迈克李毋庸置疑是这个描写这个城市现实最好的作者导演. 演员有骨有肉的演出,而且居然是即兴台词RE. 角色的“厚望”和金钱不对等巴黎一日、三段对话、四对男女:热恋、暧昧、冷淡、青涩,情感关系在巴黎的图景中被高度概括. 强戏剧冲突的基础上候麦嵌入大量无关主线的场景与关于“说话”的自我解构,使戏剧冲突融入生活偶然之中,并赋予剧作上真实时间的递进. 弗朗索瓦所困惑的飞行员的妻子却始终缺位,它正象征着两性关系中的谎言与游戏,这源于安娜与弗朗索瓦情感态度的截然相反,前者聪明,脱离爱情本身倾心“意外的”情感游戏,成为女收藏家,后者朴实,把爱情本身当成唯一真理,追求平稳生活,拒绝意外,此般差异,注定了感情只会渐行渐远. 偶遇的女孩则是一个误会,在弗朗索瓦自信心受挫后他遇上了这个和他情感观念相符的女孩,使其沉浸在虚荣心中,直到最后目睹女孩与和自己同样平凡的同事拥吻时才恍然大悟:平凡的他最终只能灰头土脸地回到巴黎人群当中,而不是成为飞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