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回想起来, 好像我从来都没有理解过父亲. 记忆中他的形象就像电影里的多桑一样,总是固执沉默得像一块磐石,经常看到他一个人抽烟发呆,但从来都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他年轻时的经历、理想,似乎也甚少提及,顶多偶尔从母亲的叙述中才能了解到零星的碎片. 我实在不知道他是不愿意说,还是不屑于说,又或者是觉得说了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但他微醺的时候又总会反复念叨一句莫名其妙的口头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会用他并不高的文化水平逐字给我解释,或许是醉意上头突生豪迈,又或者其他不得而知的原因让他顿生感慨,反正小时候每次听到只觉得特别嫌人. 长大后,逐渐意识到大概这就是他忆及过去的方式,他那一辈的时代记忆,以及他个人的经历一点一滴地在他的意识里,融汇成了这么一句至今我都不以为然的话,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隔阂?回頭重看會發覺阿彼察邦後來做的都已經在這兒出現了,人變動物,幽靈上身等,是創作原點,也是最少控制的設計,最具自由和想像力. 故事如何發生,雖然隨意,但為何會有人指想太多,聽故事不就是要讓人想更多,想更深嗎?慾望帶進虛構產生新的方向,年輕人想著外星人,生活鄉村的人想到外面世界,小孩們玩得樂之不倦在胡天胡地,生猛的民間想像,本應有更豐富的人文風景展示,但阿彼察邦一心要作藝術層面的嘗試,也懶得和你作人文關懷,事實上並不如想像般靈光處處,好看也不在訪問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