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的任务就是解冻和培养菌株。北极的地下冰层在自然环境下就已经达到了零下五十摄氏度。菌株的解冻是需要非常小心的,一旦过快就很容易灭活。通常解冻就要花去两个小时。当然,以前细菌解冻大概需要两三天,甚至需要细菌繁殖几代之后才能恢复正常。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研也渐渐变成快节奏的工作。
培养细菌相对简单一点,填写一些表单,设置好温度、好氧性等参数,注入由冰冻解封的水配制的培养溶液,然后贴上标签,放好。病毒毒株的培养就复杂得多,很多病毒都会被运出去培养测试。不过目前刘明尚且接触不到。
忙完这些,他再去陪导师观察实验,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某种细菌的进食。刘明重新回想学习过的微生物分类生态学的知识,猜测着观察物的种类。当一种细菌被送进来之后,往往需要三个人的联合观察报告才能确定种类。他和导师尚处于考核阶段,任何一次判别都非常重要。
刘明仔细观察了外形,应该是很常见的枯草芽孢杆菌,但是表面膜蛋白关联性磁振频谱却比较怪异。这意味着它可能发生了变异,在此情况下形成的芽孢的外形特征也会发生改变。
“变异品种!”刘明自言自语。
李凯连忙打断他:“安静!”
刘明不再说话,缓缓地写上了结论。他偷偷揭开下面的两页稿纸,写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