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拥袁称帝的主张一时固然成其声势,但从中央到地方,反对其称帝的也不乏其人。毕竟,在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之后,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重行帝制很难得到思想舆论界主流的认可,其中以梁启超发表的言论可为代表(见下节)。在北京政界和北洋派内部,也有不赞成袁世凯称帝的意见。如副总统黎元洪认为,称帝“障碍颇多,乱党既易于生心,外人尤难于承认”,因此,“总统之号不宜变更,继承之法当为厘定”,建议“莫若定总统世袭之制,既有君主之实而避其名”,“长治久安,莫善于此”。与黎元洪同为非北洋派的农商总长张謇、教育总长汤化龙先后辞职离任,表示对袁称帝无言的反对。如果说黎元洪等人的态度在袁世凯看来尚出自“外人”,不足影响根本,而北洋派内部的反对意见则不能不引起袁世凯的注意。袁多年的老友、时任国务卿的徐世昌,对袁称帝态度游移暧昧,并未表示支持。在袁乃宽奉命向其游说后,徐不仅未给面子,反而在1915年10月坚请辞职。袁世凯无奈之下,只能任命陆徵祥代理国务卿。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袁最为看重的实力派军人中,陆军总长段祺瑞和江苏将军冯国璋对其称帝事亦迟迟未有劝进表示,阳为回避,阴为反对。此前,1915年5月,由于对袁世凯以大儿子袁克定把持统率办事处、削弱其兵权表示不满,段祺瑞以身体不适为由请辞。5月31日,袁世凯令给假两月,请其“善自珍重”,并令王士珍代理陆军总长(8月29日真除)。6月26日,袁又下令免去段祺瑞手下的头号心腹大将徐树铮的陆军次长职务,进一步削其羽翼。此举显然表示袁、段关系恶化,段祺瑞因此更不会对袁称帝表示态度。6月间,冯国璋进京谒见袁世凯,特意询及称帝诸事,袁以推心置腹之态告冯:“以余今日之地位,其为国家办事之权能,即改为君主,亦未必有以如此!……且自古君主之世传不数世,子孙往往受不测之祸,余何苦以此等危险之事,加之吾子孙也!……设他日有以此等事逼余者,则余惟有径赴外邦,营菟裘以终老耳。”冯国璋闻听此言,真以为袁或一时不至于称帝,不料随即筹安会出笼,帝制言论甚嚣尘上,使他颇为惊异,对袁不露真言很是不齿,开始对袁起离异之心,对称帝之举亦不作表示。在袁世凯派人反复游说后,冯国璋才对袁称帝勉强表示支持,但仍不十分积极。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三人被俗称为“北洋三杰”,而段、冯尤为其中翘楚,两人一则多年领兵中央,一则主政极其重要的江南地方,他们对袁称帝的消极态度,反映出北洋派内部对袁此举并非如表面劝进那般一致,实力派自有其考虑,不过格于环境暂时隐忍未发。
相关影视:承诺 泰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