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文艺工作者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团结起来,投入抗日宣传的实际斗争。1938年1月,音乐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抗日文艺宣传活动蓬勃开展,抗日的歌声传遍了祖国的山河。这一时期的群众歌曲数量惊人,其著名者如吕骥的《武装保卫山西》、《毕业上前线》、《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贺绿汀的《干一场》、《游击队歌》,郑律成的《八路军进行曲》、《八路军军歌》,何士德的《新四军军歌》等都成功地反映了人民的抗日生活。小型的合唱曲以冼星海的《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游击军》,舒模的《军民合作》,向隅的《红樱枪》等影响最大。抒情歌曲像夏之秋的《思乡曲》,吕骥的《太丹河之歌》,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张曙的《日落西山》、《赶豺狼》,郑律成的《延安颂》、《延水谣》等都流传极广。器乐创作方面以马思聪的小提琴曲《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贺绿汀的钢琴曲《晚会》,陈国鹤的钢琴曲《血债》等写得较好。
冼星海是这一时期成就最突出的作曲家。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毕业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回国后参加抗日音乐运动。他一生共创作了200多首群众歌曲,4部大合唱,10部歌剧,两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一部大型管弦乐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和声乐独唱曲,他的群众歌曲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富于号召性的、雄伟的进行曲,如《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路是我们开》等。另一类是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的作品,如《在太行山上》、《赞美新中国》、《做棉衣》等。抒情性独唱曲有《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热血》、《江南三月》等。在大型声乐体裁方面,冼星海有突出的成就。完成于1939年3月的《黄河大合唱》是他最杰出的大合唱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独创性,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是一部高度概括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冼星海的另外两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和《九一八大合唱》,也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