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候,米开朗琪罗完成了那著名的洛伦佐·梅迪契与朱利阿诺·梅迪契墓上的四座雕像——《日》《夜》《晨》《暮》,以及在这四座像上面的《思想者》与《力行者》。
米开朗琪罗五十五岁。一个人到了这年纪必定要回顾他以往的历程,并且由于过去的经验,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哲学。那么,米开朗琪罗在追忆或在故国——翡冷翠,或在罗马的生活时,脑海中又浮现什么往事呢?他年轻时,曾目击帕齐(Pazzi)族与梅迪契族的政争,以后,他曾做过多明我派(dominician)教士萨伏那洛拉(Savonarola,1452—1498)的信徒,眼见这教士在诸侯宫邸广场上受火刑。他又亲见他的故国被北方的野蛮民族蹂躏劫掠,以致逃到威尼斯。他到罗马,和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屡次冲突,又是一段痛苦的历史。尤里乌斯二世的坟墓中途变卦,又怀疑他的敌人要谋害他,逃回翡冷翠。不久又在博洛尼亚向教皇求和,随后便是五年的台架生活,等到西斯廷天顶画完工,他的身体也衰颓了。1513年2月,教皇尤里乌斯二世薨逝。米氏回至翡冷翠,重新想着尤里乌斯二世的坟墓。他于同年3月签了合同,答应以七年的时间完成这工作。他的计划较尤里乌斯二世最初的计划还要伟大,共有三十二座雕像。此后三年中,米氏一心一意从事于这件工程,他的《摩西》(现存罗马文科利的圣彼得罗寺)与《奴隶》(现存巴黎卢浮美术馆)也在这时期完成。这是把他的热情与意志的均衡表现得最完满的两座雕像。但不久新任教皇利奥十世把他召去,委任他建造翡冷翠圣洛伦佐教堂的正面,事实上米氏不得不第二次放弃尤里乌斯二世的坟墓。1530年翡冷翠革命失败后,米氏受教皇尤里乌斯之托,动手继续那梅迪契墓。原定的六座坟墓只完成了两座。所谓“节季”“时刻”“江河”等的雕像只是一些雏形。原定的一个壮丽的墓室变成了冷酷的祭司更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