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传播与发展,使高丽涌现出不少儒家学者,如郑沆、郭舆、崔冲、金富轼等,崔冲(984—1068年)尤称得上一代儒学翘楚。他文科状元及第,历任国史修撰官、参知政事、文化侍中等职,有《崔文宪公遗稿》传世。他在儒学上的主要功绩是70岁以后首创私学,弟子如云、声名卓著,朝廷科举考中者多出于他门下,不仅开朝鲜私人办学之先河,而且大大促进了儒学思想的普及和发展,被誉为“海东孔子”。
3.道教 佛、儒两大教(学)派的声威日隆,并未能占尽道教布道的地盘,高丽自开国初就是佛道混杂,所设立的八关斋名为佛戒,实则道醮,反之所建之道观也是佛道杂用。道教的一席之地缘于帝王之提倡和躬行。高丽国王醮祭之见闻史书上时而有之,如1051年文宗亲醮于毯庭,1087年宣宗亲醮于会庆殿,1102年肃宗命太子醮三界百神于毯庭,1107年睿宗置天尊像于玉烛亭,令月醮,等等。[63]此外,恭请宋之道士来高丽讲法和遣员赴北宋求法也为道教能与儒佛同样气焰腾腾起了拾柴添火的作用。史载,1110年宋徽宗应邀曾派两道士到高丽,而此前后,高丽道士多次入宋求法。1113年在入宋求法回家的李冲若的建议下,首都开京“始立福源观,以奉高真道士十余人”,“其斋醮科仪一如宋朝”。[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