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中国苦力”莫非也可视之为生命力顽强的表现?
这对于历史来说,是颂扬还是讽嘲,岂不一目了然么?
我们通过这种历史来认识自己,来告诉“中国人是什么”……
也许,笔端流泻的情感大多了,学问则不成为其学问。但史学毕竟是一部关于激情世界——政治斗争、宗教狂热、经济竞争,社会发展——的重现,不可以不染上感情色彩——无论它多么隐蔽,多么显得“客观”,如同艺术一样。
很不幸,笔者又恰巧正是一位文学艺术家,更逃不出激情的暴风雨。因此,这也构成了这部史著有别于他人的独特风格。他只能这么做,也只能做到这样。
事实上,一切学问,尤其是抽象思维,都不可能不伴随有激情。
人们不是正在呼唤哲学上的激情么?
我们的无数史著、哲学著作等等,都似乎得了一种孔夫子病,老是板着一副面孔在喋喋不休地说教,不让感情有丝毫的外泄。但是,没有激情,便没有思想火花的进发,就不可能有所发现,并感染人们一同前进。现在,是重新强调历史是一门艺术的时候了,并以它来启迪人们的心智,激发人们的热情,恢复它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传统——作为一门艺术的传统。让它属于全体人民,而不是只属于埋在故纸堆中的老夫子——他们是创造不了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