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点点”句:宋人曾季貍《艇斋诗话》说,这里化用了唐人诗句“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句意。
[点评]
对于章质夫的《水龙吟·杨花词》与苏轼的和词,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二者不可轩轾;有人说章词曲尽杨花妙处,苏词不及;多数人认为苏词胜于章词。笔者赞同后一种意见。从咏物角度看,章词写杨花,只把它作为烘托离思的景物意象,用工笔细描杨花的形态,确能穷形尽态,曲传其妙;而苏词将杨花与思妇紧密糅合在一起,句句写杨花又句句是写思妇,既绘形逼肖,又传神微妙,将咏物拟人打成一片。神似高于形似,象征、隐喻的境界创作难度胜于一般借物咏情的写实境界。从抒情角度看,章词只是写闺妇相思之情;苏词既表现思妇青春已逝、情人不归的幽怨,又抒发自己怜春惜春的深情,更在词中融入自己宦海浮沉的感慨和对于时事的怅惘,抒情更浓挚,意蕴更丰富,韵味更深长。这种表面婉约而骨子沉郁的风格,胜于章词单纯的婉约。从和词角度看,苏词不但要遵守《水龙吟》调的谱式格律,还得依照章词的韵脚来写,多了一重限制。但他写得舒卷自如,圆润顺畅,笔墨空灵洒脱,毫无束缚之感,显出过人的才气。正如清代沈谦《填词杂说》云:“东坡‘似花还似非花’一篇,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刘熙载《艺概·词概》亦云:“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得更直截了当:“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