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倾向同样体现在诸多重写《桃花扇》的剧本中。田汉《新桃花扇》(京剧剧本)1915年5月26日至29日在上海《时报》副刊《余兴》上连载,当时署名为“汉儿倚声”,重写的是孔尚任《桃花扇》的一折。欧阳予倩则将《桃花扇》的故事改成了电影剧本和话剧剧本,1935年出版了《新桃花扇》(电影文学剧本),1947年出版了《桃花扇》(话剧剧本)。此外周贻白的《李香君》(1940)、周彦的《秣陵风雨》(1944,后改名《桃花扇》)也是重写此剧的话剧剧本。
1944年,郭沫若和翦伯赞分别写出《甲申三百年祭》和《桃花扇底送南朝》两篇史学论文,前者纪念“明朝灭亡的第三百周年”,后者剖析“明朝亡国前夕的社会一里一面”,两者都以马克思主义史学观来重新阐释李自成起义和明王朝的灭亡。两篇文章一出,震动文坛。与这些研究相伴的,还有文学重写。谷斯范的小说《新桃花扇》(原名《桃花扇底送南朝》)就是在这样的研究与重写氛围中出现的。这是一部很有特点的重写型小说,采用了传统章回体的形式。小说开始时在《东南日报》连载,1947年出版了单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