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黄勉之问王阳明:“《论语》中说‘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是不是每一件事都要这样做呢?”
王阳明回答说:“确实每一件事都应该这样做,但这需要你把握住一个核心原则才行。这个核心原则就是义,也就是良知。只有明白了良知是这个核心原则,你才不会执着于固定的观念。比如说,接受别人的馈赠,有时候今天应该接受,有时候明天不应该接受;有时候今天不应该接受,但明天应该接受。如果你执着于今天应该接受的,那就把所有的馈赠都接受了;如果你执着于今天不应该接受的,那就所有的馈赠都不接受。这就是执着于固定观念,而不是根据良知和义来灵活应对。这样的话,怎么能说是符合义呢?”
【解读】
人类的行为确实应当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然而这些标准并非刻板不变、一成不变的。在实际行动中,人们往往需要灵活地运用已有的道德标准,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创造性地建立新的道德标准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王阳明特别强调,这种灵活变通与创新的能力并非通过简单地背诵古籍、墨守成规就能获得。相反,它源自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良知。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直觉和判断力,它指导着我们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