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这种近因效应也经常出现。比如,妈妈在鼓励孩子要好好学习时,说“你还是能进步的,虽然基础有些差”和“尽管你基础不好,但你也一定能进步”,这样的两句话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显然前一句会让孩子更加悲观,而后一句却会带给他希望。
13岁前的孩子非常敏感,我们必须要选用恰当的方式与他进行沟通,这样他才能和我们交换思想,才会对我们敞开心扉。即便是一段谈话的最终结束语,我们也要格外注意,只有快乐的基调,才是结束谈话的最好基调。
▲注意语言表达顺序
从近因效应我们就能看出来,话语表达顺序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我们在与孩子谈话时,不要“竹筒倒豆子”似的一股脑地都说出来,也不管每句话是不是中听。我们至少要思考一下话语内容的顺序,斟酌一下怎样说才能让我们的话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该尽量将一些严肃的、揭示问题的话放在前面说,而将那些表扬、期待的话语放在最后说。
▲要用令人愉悦的表达结束谈话
霖霖玩妈妈的电脑时,不小心把一个文件给删掉了。他战战兢兢地将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一着急冲他好一顿数落,有几句话还说得很冲,霖霖听了也有些不舒服。最后,妈妈叹了口气说:“唉!好了好了,丢了的文件也找不回来了。可能我刚才说的话重了些,不过你也要体会我的心情啊!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吧?你可是个很乖的孩子哦!”霖霖听了,连忙点头,内心充满了对妈妈的愧疚,他自己在心里暗暗地说:“下次绝对不会再弄丢妈妈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