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董作宾在《大龟四版考释》一文中,首先提出由“贞人”可以推断甲骨文的时代。1933年又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论证了甲骨断代学说,确定了甲骨文的10项断代标准,并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划分为5个时期,使甲骨文的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还根据甲骨资料,探讨殷代年历之学,著有《殷历谱》。
这位在中国史学界、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董教授,由于史语史在板栗坳生活清苦,繁杂事务多,又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和矛盾。因此,他经常不得不放下书本和研究的课题,陷入油盐柴米的纠葛之中……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初来乍到,百废待兴,最缺的是一个“钱”字。最没钱的时候往往最要用钱。史语所董代所长,经常急得抓耳挠腮,不时向在重庆的傅斯写信汇报:“这里物价上涨可惧,所里的人生活相当艰难……”。
当时,按国民政府的规定,战时知识分子所拿到的薪金,只有战前的十分之一,加上物价飞涨等因素,他们的生活水平大打折扣,甚至用于买粮食都不够的。
傅斯年后来到了李庄,但他外出公干事务多,开会多。在他外出期间,史语所的大凡小事,仍然托付给董作宾代为处理。
董作宾坐镇栗峰书院,主持史语所的科研和日常事务工作。经常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各种事务也要向傅斯年汇报请示:如组织科研会议,开展学术讨论,争取工作生活经费,为驻军“造房”事宜,处理各种纠纷矛盾等等。最多十来天就是一封信,有时候间隔一天就是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