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相对于虚的东西而言,痕迹跟物证就不需要量化,它就摆在那里,是客体,确定性是实在的。实在的东西才能靠谱。
华明虽说生活上有些吊儿郎当,不过办案的时候那还是很务实的,基本不玩虚。
然而回到窗外人案,华明还是错了……
死者是“被自杀”的。
怎么回事?原来一处很小的不寻常被敏锐至极、嗅觉如虎的林剑华捕捉到了。门跟窗户。是的,如果死者只是想自己自杀,反锁房门可以理解为自杀也不愿被人发现,可打开的窗户呢?这矛盾了啊!
那怎么从矛盾中窥真相?
其实华明现在所用的这套理论就是总结师傅林剑华的办案经验,然后步步完善而来。
一、矛盾之下,能否捕捉到凶手想要误导警方的信号?或者说意图,有这种意图吗?
二、确认的确有误导行为,然后以点扩面,看穿凶手的保护膜。
三、思考一下怎么样的人才会使用这种形式的保护膜?就是反推回去,进行锁定。
四、锁定完后,当然就是抓捕了。至于具体的抓捕计划,看情况,这里没法详提。
大概就是以上了。
当然,林剑华之所以没笑那么快,那是因为还有几件事需要确认。一、窗户是否是原始状态?就是说,死者自杀的时候就是打开的,而不是后来被目击者所推开。二、还记得心理是无法被量化的吗?万一人家王大力反锁门后,心里直接被抑郁填满,然后无心看窗,就这么见了上帝,存不存在这种可能?这种情况的话是可以解释矛盾的。所以说,单单门窗不对应还不行,你得找其他的佐证,不是心理层面的佐证。就是痕迹,别的痕迹也要对应。三、如果真是“被自杀”,由于死者王大力身上无抵抗伤,那肢体暴力逼自杀这点可以排除,也就是说,死者有别的把柄在凶手上,所以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然后才被迫自杀。那那个把柄是什么?是否能通过人际关系的摸查得知?四、也是最头疼的,由于“被自杀”类的案件取证极难,所以对方嘴巴如果够刚,软硬不吃,即使痕迹对应也大概率打不赢官司——这即使是林剑华也无法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