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写《儿童精神分析》(1933)开始,我的“本我”概念就符合上段引言所包含的定义。我确实也曾偶尔更不经意地使用“本我”这个词汇,用它来代表死本能或无意识。
弗洛伊德说,自我通过压抑——阻抗的界限,将自己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我发现分裂是初始的防御之一,并且是先于压抑的,我假设压抑大约在生命的第二年开始运作。正常而言,没有完全的分裂,也没有完全的压抑。因此,自我的意识和无意识部分,并非由一个僵化的界限分割开来。正如弗洛伊德所描述的,在谈到心灵的不同区域时,这些区域都是渐变然后融入彼此。
然而,当分裂制造了一个非常僵化的界限,这就意味着发展没有正常地进行,结果是死本能居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当生本能占优势,整合和合成就可以成功地进展。分裂的本质决定了压抑的本质,[11]如果分裂过程没有过度,意识和无意识就仍然保持可以彼此渗透的状态。然而,当自我所执行的分裂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无组织的时候,就不能充分地缓和焦虑;而在大一点的孩子和成人身上,压抑是避开焦虑和缓和焦虑更为有效的方式。在压抑中,更加高度组织化的自我更有效地将自己分裂开来,以对抗无意识的思考、冲动和恐怖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