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只有当学习者有机会进行区分时才成立。巴甫洛夫的一项观察与此有关。他发现对特定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会泛化到其他类似的刺激(因为共同性)。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学会分化?巴甫洛夫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重复强化条件刺激;二是在强化条件刺激的同时提供非强化的对比刺激。他发现第一种方法没有效果。即使重复强化上千次,分化也没有出现。相反,单单一次非强化的对比刺激就迅速带来了分化(Pavlov,1927,转引自E.J.Gibson,1969)。
E.J.Gibson(1969)在其著作关于辨别理论的那一章开头,引用了19世纪英国哲学家和神学家James Martineau的一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对比的分化力量:
“先看一个象牙球,然后把它拿走,它会给我们留下一个内在表征,其各方面特征同时存在,不能区分。接下来出现一个白球,这时,而不是刚才,通过对比的作用,一个因素即颜色,从球里分离出来,显现到突出地位。再用一个鸡蛋替换白球,这个新的差异会将形状从沉睡状态唤醒到我们的意识中。由此,对我们而言,最开始只是与某个背景相分离的一个物体,逐渐成为一个红色的物体,再是一个红色球体”(Martineau,Essays Philosophical and Theological,转引自E.J.Gibson,1969)。